首页何氏宗谱 > 源流 > 正文
迁蕲始祖彦迎公考略
发布时间:2017-04-18 20:20:22      发布人:何刘鑫      作者:武汉工程大学 何菊明(教授)      评论: 0     浏览次数: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有湖北蕲春万章股,对于迁蕲始祖之一何彦迎却列出了三种不同的记载,但均将彦迎公记作贵发(或贵法)祖次子的后人,贵发祖之前的世系相同。多地族谱均出现了何彦迎的名字,但只有蕲春万章股族谱记载有彦迎公后裔,其它均是“未叙”。

  瑞昌老谱只记载一种,与蕲春万章股的老谱也不相同,有关彦迎公的世系如下:
  贵发祖——车祖(蕲春谱记载:贵发祖次子,名四九,号盈车;瑞昌谱称唐亨;太湖谱称有诰)——名祖(蕲春谱记载:名小一,号列名;瑞昌谱称虞汉,太湖谱称硕命)——彦迎
  蕲春谱有迁蕲后族人比较详细的生卒时间与葬地记载,人物关系与迁徙情况略述如下:
  列名祖(小一祖),生彦迎、彦逢(字文福,号彦逢,卜居兴国木石港大泽源)。瑞昌谱记载还有彦英。注:此兴国为兴国州,今湖北阳新木港何子恕村,有彦逢祖墓。
  何彦迎,字福源,号彦迎。南宋淳佑初(1241年)知长沙太守事,生重一、重二、重三、重四(聪十)。瑞昌老谱记载为冲一、冲二、冲三、冲四,冲二与冲三迁蕲春桐梓河,未叙。注:桐梓河即笔者出生地。
  重一,字仲琰。在蕲春县蕲州镇瓦屑坝(彦迎公迁蕲首居地),其后裔有迁广济(今湖北武穴)。注:瑞昌谱上武穴重一公要比蕲春谱早,不知何故。此外,日本侵华时此支何氏被杀甚多,当地有“万人坑”,至今没有合谱。
  重二,字仲珠,妣黄氏,生子景渊(随祖父迁回瑞昌大店老屋)、存耕(迁蕲春青山狮子口,元代有碑志。瑞昌谱记作存根)。注:此支即万章股。
  重三,字仲臻,先娶向氏复娶朱氏,生存基(后裔在蕲春桐梓、黄梅孔垅)。
  重四,字仲瑚。居湖北大冶。
  其中重三公后裔一直居桐梓河,重二公之子存耕迁蕲春狮子,后者即大同谱所载万章股所在地。桐梓的重三公后裔没有参加全国统修谱,现在仍保存有民国十二年的七修谱,目前使用的是九修谱。老谱有几十本,装满了一个中等大小的木箱。
  彦迎公墓在瑞昌,瑞昌谱与蕲春老谱均有墓葬图。重二与重三公墓仍存,在蕲春县桐梓乡九龙湾盘龙地。当地口传重二公回桐梓河看望弟弟重三,因病重故去,葬在桐梓河。现在重二与重三墓碑是后人在原址上新立的,为兄弟合墓。但瑞昌族人说重二公葬在老家,现存有半截墓碑。
  文革时期在距九龙湾不远的大脉地下湾挖出了基祖墓,是迁蕲第七世何思基的墓,旁边还有十三世其荣祖墓,位置与谱书相符,均有碑。基祖墓由非常规整的青石板建造,此青石板由外地采购。墓道很长,为三重结构形式,说明当时的物质条件还是不错的。墓地不远处清代建宗祠,文革时拆除,2010年重建。前些年,蕲春县漕河镇何大垸彦迪公后人,通过彦迎公族谱找到了瑞昌世系。
  蕲春分支一修谱在清朝康熙年间,族谱上迁蕲时的地名为宋代地名(如崇居乡、青山乡),有瑞昌老谱谱序,说明清朝之前沿用彦迎谱。江西瑞昌与湖北蕲春、安徽太湖、安徽霍山等地,均记载彦迎公在南宋(理宗)宝庆三年主持修谱,其中《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霍山股对彦迎公修谱、彦迎与彦元的关系,以及文政、文德、文郁、良甫支系的记载最清楚,与我老家的族谱完全一致。彦迎公谱序说明,此前有谱,但有十一世不完整。
  大同谱对何彦迎的世系有三种不同记载的原因,可能跟以前人的多种称呼有关:以前人的称呼,分名、字、号,甚至还以族内同辈的排行为名(如四八为贵礼之子、四九为贵发之子),还有修谱时按“派”取的谱名(如瑞昌谱将盈车与列名分别记为唐亨、虞汉)。谱名跟实际使用的名字可能完全不相关,甚至生活中根本不使用。从排行与字辈来看(如:彦迎之父为小一、彦迪之父为小四),大同谱上的三种记载同为贵发祖支系,只是大同谱上把万章股的上代贵发写成了贵法,但行名仍是四九。湖北英山、蕲春谱对贵发之父的名字记载相同,安徽太湖谱与这两地不同,但都是洪秀公之子。太湖谱将彦迎与其父列名的事迹弄混了,还记载彦迎生勉,勉生仲琰,仲珠,仲瑧,仲瑚。显然与这一支何氏的谱名规律(贵、盈、列、彦、仲、景)不相符合,勉生仲派四子应该是记载错误。这说明两地何氏自南宋分迁后没有合谱,太湖宗亲根据记忆写下了旁系彦迎公的资料。何勉有可能是彦迎公在赴湖南为官之前的另一个儿子。大同谱还记载:贵礼公次子的孙子是彦元,彦元生基,基生仲一、仲二、仲三。我以前一直担心此处的仲一至仲三就是重一至重三。现在看来蕲春万章股有关彦迎世系的记载没有问题,只是万章股的“重”字有“重、仲、冲”三种记法。
  至今所见,最早记载何允第四世为淮阴侯韩信就是彦迎谱序(南宋末年),它主要存在于湖北黄冈地区的几处何氏谱,而瑞昌谱、霍山谱均没有这种记载。安徽霍山谱对此支何氏源流的记载,与蕲春谱完全一样,只是后者没有霍山谱所载的回迁安徽之后的内容。其它地方对彦迎公之后的世系没有记载,而且前两代的名字也不尽相同,蕲春彦迎公后人的字辈也不同于瑞昌,说明自彦迎公之后没有再合谱。
  从现在的各种资料看,唐代九井堂的何氏后裔还是应该到瑞昌寻根,瑞昌谱在南宋时甚本是完整的。我已查证了很多地方族谱与瑞昌谱的关系,各地族谱文字不同,但记载却基本一致,是很好的印证!九井堂是指唐初何奖的九个儿子,隋代祖先就居九江府瑞昌。奖祖在南京为官,长子何偕迁居老家(江西瑞昌)。其后裔自唐代就一直居住在此地,所以族谱、世系、墓葬一直是连续的,这是很少见的。民国十国全国统修《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瑞昌何氏没有参加,但族谱却与大同谱是一致的。比较各地何氏族谱,庐江何氏以韩王安次子允公为始祖的记载最多,包括安徽、江西、湖北、南方的客家何氏,这跟历史上庐江何氏的几次大迁徙流向是一致的。各地族谱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每个地方始迁祖的考证却关系重大,需要我们逐一细致地弄清楚。我以前也没有仔细看家谱,这次却发现江西瑞昌、安徽太湖、湖北蕲春、英山(原属安徽)、阳新、大冶、郧县、陕西旬阳等地的何氏竟然在允公第58世是很近的彦字辈兄弟。
  明、清两代,从蕲春桐梓河迁出的重三公后裔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安徽省、河南省、四川省,以及湖北省内的其它县市(如郧县、房县、竹山县)。其中迁去陕西的最多,主要集中在商州(如君子涧、上庄岭。前者已查出在山阳县申家垤乡,后者不知在哪里)。清朝末期有一大“房”族人的四小房一次就迁去了三房,这支族人清朝末期或民国初还合过谱,但现在完全失去了联系。

    再给大家提供一个很有用的网址:BigClass.asp?TypeId=19&BigClassId=47
    春节回老家实地查看了几处老墓,翻阅了一下老谱,走访了几个熟悉家谱的人物,对上文进行了部分修改。我老家属于丘陵地区,村庄不太大却都很近,我没找人带路,就在两个村庄后面的山坡上,找到了迁蕲一世、七世、十三世的墓碑。总共大约用了一个多小时。据族人讲,其它祖墓都还存在,历代都有碑,我所见的一世祖墓碑上有生卒时间。虽然历经数百年,但大家对各宗、房的关系都非常清楚。

于 2013-6-18 20:23 编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安徽省霍山县何家坊股源流
下一篇: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讲出的何桢十代48人见于史书,明显是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