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充:稳定东晋政局出奇招公元220 年,曹操的长子曹丕废除汉献帝,建立魏王朝,曹丕就是魏文帝。他在位时,吏部尚书陈群制订了“九品中正制”。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滥用私党,破坏了汉武帝以来的选用人才的制度,需要一个标准明确,便于操作的选官制度。这个制度以“品”和“状”两个标准选拔人才;品,就是人才出身的门第;状,就是人才本人的品德才干。由“中正官”评定各郡人才的品、状,按他们的高低优劣分成九品(等级),再由吏部根据人才的品级授予相应的官职。这个制度反映了当时大官僚大地主世代垄断知识和政权的现实,他们可以优先为官,当位高权重提拔快的官,被叫做世族或仕族,这些世族或仕族也凭借这个制度来经营自己的家族势力。庐江郡潜县(今霍山县境)人何桢,在257 年已是廷尉,主管司法。司马昭让他带着天子的符节,代表天子到淮南安抚从寿春城逃亡出来的散兵游勇和民众,宣誓政策:凡拥护司马氏的有赏,否则将被严惩,帮助司马氏稳定了江淮之间。西晋建立后,以监军的身份主持对匈奴的军事,累次获胜,后来匈奴内讧杀掉首领归降晋朝。所以庐江郡潜县的何氏是一个品级很高的官僚家族,它有资格也有实力与西晋的高层贵族官僚发生密切的关系。
西晋王朝是个腐败的皇朝,统一刚刚10 年左右就发生了皇室争夺皇位的内乱(“八王之乱”),西北的少数民族趁机进攻,中原大乱,当时曾有人建议迁都寿春。何桢的儿子何恽(yun)当过豫州刺史,孙子何睿(rui)当过安丰太守,这里自古是中原官僚贵族向长江下游迁徙的必经之地。东晋元帝司马睿,开创东晋王朝的王导等都在这一带活动过。何睿的妻子是王导的大姨子(妻姐),何睿的长子何充娶了大世族庾堔的次女。他的妻姐(庾堔的长女)又是东晋元帝的长媳,东晋明帝的皇后,他的大舅兄庾亮是与王导平起平坐的重臣。青年何充在裙带关系织就的关系网中进入东晋统治集团,他的大局观和政治远见,得到王导与庾亮的一致赏识;秉性耿直,为了王朝的根本利益不惧怕得罪权贵,又使他的政治生涯出现起伏的波澜。
王导家族是东晋最为显赫的士族,司马睿登基时,几次要拉他同坐接受群臣朝贺,王导为了顾全大局,再三地谦让。他的堂兄王敦就不一样,他是司马炎的女婿,东晋初扼守健康(今南京)上游,位高权重,一次官僚士绅聚会,他吹嘘道:“家兄在庐江郡干得很好,当地人士称赞不已。”王敦的亲哥哥时任庐江太守,贪赃枉法,声名狼藉。王敦话音才落,何充马上接上话茬:“我就是庐江郡人,据我了解,情况与此相反。”众人大惊失色,何充从容应对,席终而去,只是因此降了官。直到323 年,太子司马昭登基,何充才逐渐被提升。
何充是个正派的人,但是生活在一个事事讲究门第和“关系”的社会里,为人处事都不能不受这种现实的制约。司马昭与何充年轻时就是好朋友,还都娶了庾堔的女儿,成了“连襟”(古代姐、妹的丈夫互称“连襟”皖西人称“俩姨道”),这层关系让何充较快地摆脱王敦的阴谋。324 年,王敦叛乱失败,王导又受株连,第二年明帝死,继位的成帝司马衍更相信自己的舅舅庾亮,疏远王导。王导是何充的姨父,何充又是庾亮的妹夫,这种裙带关系成了何充周旋于东晋王朝重重矛盾之间的润滑剂。
东晋士族社会的矛盾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中原迁到江南的士族把原来东吴的上层家族叫做“亡国之余”;江南土著士族又把王、谢、庾、桓等北来士族叫做“老伧”,互不服气。大士族之间,大小士族之间又有矛盾。王导善于协调,人缘好,能够顾全大局;庾亮工于心计,排斥异己,两人之间成见很深,而何充是两人都能接受的。326年,羯族首领石勒进攻寿春,守将祖约(祖狄的弟弟)多次求援,祖氏是范阳(今北京)士族,庾亮一向排挤他们。对祖约的求援迟迟不予回应,历阳太守苏峻出兵救了寿春,庾亮又出阴招打击苏峻,引发祖约与苏峻的叛乱。叛军攻进了健康,庾亮仓惶逃到江西,叛军把宫殿官衙烧光,还劫持了东晋皇帝。苏峻比较敬重王导,王导步步紧随成帝,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维护着皇帝的安全。叛乱平息后,成帝改变了对王导的态度,王导推荐何充担任丹阳尹,就是国都健康的行政首长。王导、庾亮渐渐进入晚年,要考虑接班人了,两人一致认为何充器都恢弘,目光远大,“有万夫之望”。共同推举他当吏部尚书,何充开始进入政权的核心。339 年和340 年,王导、庾亮先后死去。庾亮的弟弟庾冰与何充共同辅政,何充与庾氏家族的直接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庾冰和弟弟庾翼以家族利益为依归,想保持皇帝舅舅的身份,巩固庾氏家族对东晋政权的操纵。成帝死时才22 岁,王子年幼。庾冰主张立成帝同母弟司马岳为帝,理由是北方鲜卑族的后代(今山西北)和北燕(今河北北)正在兴起,面临强敌,东晋必须以长君治国。这理由表面上看也有道理,何充顾虑庾氏家族的势力进一步壮大,坚决反对,说嫡长子继承是历史传统,代之以兄终弟继必然引发动乱。他的主张没被采纳,司马岳即位,他登上宝座时对庾冰与何充说“我能登上皇位,是两位的功劳啊。”何充应声而答:“陛下龙飞,是庾冰之功;如果照我说的办,你是做不上这个位子的。”搞的皇帝满面通红。
何充不久被调离中央,到京口(今镇江)去“遥领”徐州刺史。司马岳即是东晋康帝,只当了两年的皇帝,基本上是在帝舅庾氏的阴影下讨生活。
康帝的健康很差,23 岁就病重,庾冰兄弟想立司马昱为下任皇帝,司马昱是司马睿的小儿子,算是成帝与康帝的叔父,谢安说他是“惠帝之流”,只是比惠帝更善于空谈,庾氏兄弟想立他为帝,意图可想而知。何充坚持立康帝的儿子司马聃为太子,这孩子才两岁,按传统的滴长子继承法,该他为太子。何充得到康帝及皇帝的支持,新太子册封的第三天,康帝就归天了。新皇帝上台不久,庾冰兄弟相继死去,庾翼临终保举自己的儿子爰之继任荆州刺史。庾氏家族从东晋初的庾亮开始,就担任健康上游荆、江、豫等州的军政首长,在京师上游经营了一个庾氏家族的势力范围。朝廷中许多官僚都与庾氏有这样那样的瓜葛,主张照办。何充力排众议,认为荆州扼守健康上游,北控各少数民族政权,西据巴蜀出入东南的咽喉,京城的屏障,关系东晋王朝的安危,庾爰之这样的世家子弟是难以胜任的。他力荐蕉郡(今安徽亳州)桓温去担当重任。桓温是东晋第一代皇帝司马睿的女婿,门第足可以与庾氏抗衡,他懂军事,识人才,以后提拔了谢安等名臣。所以何充的这个行动,结束了庾氏外戚对东晋政权的操纵,为桓温、谢安等执政开辟了道路,东晋王朝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没有这种稳定,淝水之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何充死于346 年,没有后嗣。他的弟弟何准则淡泊名利,虔诚信佛,一生念佛经,修了几座佛塔佛庙。女儿何法倪,是穆帝的皇后。
何充一生有政治远见,处事果断,能坚持王朝的根本利益,所提拔的人大多能干事,他提拔人才首先考虑的是功臣后代,绝对不以私人恩惠拉拢朋党,或优惠亲戚。他又是至诚的佛教徒,喜欢布施佛寺,施舍和尚、尼姑数以百计,即使花费上亿的铜钱也不皱一下眉头。但是对于穷困的亲戚朋友,却舍不得花一分钱。当时人认为他不应该这么做。也有人认为何充结交太杂,信任不得其人。他举荐的桓温,改革内政,渡江北伐,对苟且偷安的东晋君臣很不恭顺,被旧时史家当作是权臣。桓温的儿子桓玄一度还将东晋皇帝赶下台,自己当了三年皇帝(402—405),又被当作是叛臣。我们自然不应该用旧时的观点来评价何充,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何充在东晋统治层的复杂矛盾中周旋,对东晋的社会发展所起作用,基本是积极的,这也是皖西人氏在那个动荡年代中为中华民族做的贡献吧。
何尚之:元嘉”时期的名相
东晋亡于420 年,此后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以健康为国都,统称为南朝,直到589 年隋统一。东晋南朝都依靠世族地主统治,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世族地主逐渐趋向没落,南朝潜县何氏家族的兴衰体现了这个历史进程。
何充的侄儿何惔,侄孙何叔度都只当到郡太守一级的官。何叔度的儿子何尚之,年轻时也如一般的世家子弟,游手好闲,特爱赌博。年事渐长,见家道逐渐中落,碰了些钉子后有所悔悟,决心修养心性,下功夫钻研学问,行事做人都被社会所称道。因门第高,当了一任县令,宋武帝刘裕北伐长安前,把他召到帐下,管理文书账册,受到刘裕的奖励。宋武帝的继承者也欣赏他的才干,逐渐被提拔为吏部郎,参与朝廷官吏的任免。有回请假回家,满朝文武到码头送别,到了家里,何叔度问儿子:“听说不少人送你,风光的很啊!有多少人?”何尚之回答“大约有几百。”何叔度笑道:“这些人是在送吏部郎,可不是送何尚之啊!”这类教导使何尚之在仕途中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
何尚之主要活动于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元嘉424-453)统治的中后期,南朝初年世族地主越来越腐败,如王导曾孙王僧达,一年升了五次官还不满意,想当师徒司空;在职不干本质工作,看斗鸭,放鹰犬打猎,操刀屠牛;见有的和尚富有,就向人家要,不给就派兵丁去抢;强迫同族的侄子和自己搞同性恋,人家不愿意,他在后花园挖个大坑,企图将此人骗来活埋。这样的人实在不堪任用。从刘裕开始,从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当时叫庶族)中选拔了一些官吏。何尚之有学识,办事务实,在当时高门大族中可谓鹤立鸡群。宋文帝博览经史,写得一手好隶书,他任命何尚之为丹阳尹。何尚之上任后,在健康南门建立学校,邀集当时著名学者讲学,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学校,在京城周围营造了浓郁的学术风气。我国自古以来文学、史学、哲学不分,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为了说明本派观点,驳难对手,总要引证历史,诸子百家中却没有历史一家。屈原、宋玉等创造了楚辞这一文学体裁,也不在诸子百家之列。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史学又成为儒学的附庸,所以司马迁说:文学、历史、和天文学,相当于占卦卜告鬼神的巫覡活动。东方塑才华横溢,文采飞扬,社会地位却与歌妓相近。时代在发展,学术文化也在发展,社会观念也在改变。曹魏时已有人将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只是东汉末年以来,当权者热中于争权夺利,文化教育体制沿袭旧的章程,已经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宋文帝执政后,社会相对稳定,他也察觉了这种弊端,在都城设立四个学馆:(1)玄学馆:教学“玄学”(2)史学馆;(3)文学馆;(4)儒学馆。任命何尚之主持玄学馆。传授生徒,讲求学问,在教育与学术研究的实践中,将文、史、哲各自独立,作为独立的学问区别研究与传授,这是一个创举,何尚之参与了这项开拓性的工作。
元嘉年间是南朝政治最清明,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何尚之长期担任宰相,发挥重要作用。那时世族掌权,其中王僧达之流不在少数,有个世族子弟提出要当吏部郎,何尚之说:“应该是根据官职需要来选人,那有随心所欲选官当,要官当的。”当时高门大族依仗门第索要官职已成风气,何尚之当宰相多年,从来不推荐亲戚家属当官,理直气壮地顶住了要官当的歪风。后代史学家说,元嘉年间,“吏无苟得”。何尚之的作用显而易见。
从西晋到元嘉的一百多年中,国家动乱不休,经济破坏严重。
430 年,宋文帝铸四铢钱,结束了西东两晋100 多年国家没有铸币的不正常现象。这一百多年中,商业活动中使用前朝旧币,有的把铜钱的边剪去另铸假币,有的假币入水不沉,商店门口放一盆水,顾客要将钱投入水中,以辨真假,社会上盛行物物交换。宋文帝时的四铢钱名称与实重一致,铸造的数量适中,流通比较稳定,基本上没有私自盗铸的。447 年起,民间开始有人用从古钱剪下的铜铸造轻而簿的“四铢钱”,造成流通的混乱,高门大族更乘机大肆偷铸牟利。有人建议铸“大钱”代替“四铢钱”,所谓“大钱”,重不过5 铢,却要当两个四铢钱用,明摆着是掠夺百姓财富。何尚之对皇帝说,这种政策只利于有钱人盗铸大钱,增加穷苦百信的困难,劝他不要这么做。宋文帝不听,硬着头皮执行一年,引来怨声载道,不得不下诏停铸大钱。如今南京城里的玄武湖是元嘉年间开凿的,宋文帝本来打算在湖中堆起三座“神山”,花巨资在“神山”构建传说中的“蓬莱仙境”,何尚之谏阻了这项工程。
所谓世族地主在东汉末曹魏时形成,到刘宋时已200 多年了,养尊处优,思想空虚,大多数人想当官入了迷,却又忸怩作态,把退隐林泉作为“清高”的表现,不关心百姓疾苦,一点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也没有。452 年,何尚之年老退休,不久,宋文帝派王玄谟等北伐,想到何尚之曾跟随刘 裕北伐,有经验,请他重新出来,并委以后勤重任。世家大族中的人物,有的写文章讽刺人,王僧达甚至跳出来说:“我家养了一条老狗,放他出门却无家可归,这又跑回来了。”
这些人自己不务正业,却反对别人干实事;自己醉生梦死,却妒忌别人勤恳事业。何尚之以朝廷大局为重,不被这些无聊的讽刺谩骂动摇,不计去就,认真实干。
何尚之生活简朴,官场活动不讲排场,妻子去世不再重娶,也不养妾蓄婢。位距宰相却不贪恋权势,不搞拉帮结派,不任人唯亲,因此而招致一些人的误会,但称赞他正派的更多。他活到79 岁,如他这样务实而有责任感的人,在当时世家大族中真是不多,“元嘉之治”是南朝国力最强时期,何尚之为此作了重大贡献。
南朝是世族地主走向没落的时期,作为一个世族的家族,潜县何氏家族在刘宋后期及以后的表现,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何尚之的儿子何偃没染上纨绔子弟的习气,有学术,也能干事,得到皇帝的赏识,被提拔为恃中,掌管皇帝诏令的起草。南朝时的恃中掌握丞相实权,是事实上的丞相,这时何尚之是司空、尚书令,位居首辅,父子同时为相,掌管控朝廷枢要,文武大臣无不敬畏三分,但何尚之父子诸事都能把握分寸,朝野给予好评,很不容易。何偃继承父亲的施政风格也有自己的特点,他向皇帝提出了三条根本性的政见:第一,抓住农业这个根本,体恤农民的艰难;第二,精简官吏,加强考核,督促官吏提高施政能力,提高俸禄,防止贪脏枉法;第三,慎选地方首长,军政分开,保持相对稳定。这些意见都很有针对性。
何偃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没有父亲那样坚强的意志,险恶的世族地主官场,争权夺利,明枪暗箭,他招架不住了,人到中年就神思恍惚,疑虑重重,上表辞去官职,他的政见虽然超人一等,却不能实施。皇帝挽留他,他在任上以空谈“玄学”为爱好,没做出实绩。他的儿子何擑,娶了宋孝武帝的女儿山阴公主,这位公主见吏部郎褚彦回长得英俊,要求皇帝派他来“伺候”自己,褚认死不从,后来与何戬成了好朋友。何戬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虽然也当过侍中、吏部尚书,并没什么建树,好在家业丰厚,讲究衣服装饰,在奢侈生活中活到36岁。何家世代信佛。何尚之的孙子何求,朝廷安门第给他官做,他隐居在和尚庙里,“足不出户”,提升他为永嘉(今温州)太守,他逃跑到山里隐居不出。何求的弟弟何点,博览群书,口才极好,成天披头散发,见到公卿贵人,昂首而过,对下人倒也平易近人。常做一辆柴车,装一壶酒,悠悠然游荡于道路,有一天小偷将他放在车后的衣服“拿”走了,他看着却不叫唤,别人抓了小偷带到他跟前,他把衣服送给了小偷,小偷不敢要,他说,不要就将你送到官府去,小偷只好收下。何求的三弟何胤,特别享受美味珍,每餐一定要操办满桌的好酒菜。南齐时当了太守,对百姓讲究诚信,每逢年过节,就把大牢中的囚犯放出,让他们回家团聚,说来也怪,这些犯人都能准时回来,没有一个逃跑的,何胤对《诗经》、《易经》、《礼记》都有研究。何求等三兄弟被当时称为“何氏三高”。
何尚之的另一个弟弟的孙子何敬容,娶了南齐武帝的女儿长城公主,官至尚书令(丞相)位高权重,当时人说他“拙于草隶,浅于学术”。精于贪赃,凡求见的,送礼的才接见,不带礼品的就拒之门外。时人说他贪污吝啬,但施舍佛寺极为慷慨,曾经将宅院的东部施给和尚庙,许多官僚讨好他,纷纷地也来施舍,造成一座华丽的寺庙。他曾说:晋朝上下沉湎于空谈玄学,最后亡国。可惜他只看到前朝,自己不能实现,终于死在候景叛乱的围城中。
从东晋到南朝,潜县何氏家庭,出了正副丞相7 人,皇后3 人。娶公主的4 人,尤其是涌现了何充、何尚之这样的杰出人才。东汉以后人才及人口的流失,无疑影响了皖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另一角度思考,如果不走出大别山,在时代风云的中心漩涡中去锻炼,又怎么能造就这样的人才呢?
作于2012 年6 月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