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固然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口耳误传等不利因素有关,我认为还与考证不严、喜欢标新、急于求成等因素有关。既为始祖,当然只有一个,不应该各行其是。多源流并行发展那是另一回事。确认始祖是件很严肃的,需要时间,更需要智慧。要还原一段远逝的历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今常见的几种关于始祖的观点有:何瑊说、何庶说、何允说、贲偾说等。仔细分析,都有些不确定因素。
先说何瑊。倡导这一说的主要以庐江何氏宗亲会为代表,其依据主要是《浈阳水木记》。然而这本书早已遗失,只是某些地方的何氏宗谱还残存一些零星记载,且有自相矛盾之处,可信度不高。
据《浈阳水木记》载,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后期韩王安时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安不一致而退隐韩原。韩国被灭后,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为逃避秦吏盘查,遂指河为姓。其后定居庐江,勤耕苦读,家道日隆,形成何氏一支。
这一观点引起许多质疑。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当属华中科技大学何存兴教授的批驳。他去年在太湖大会上,亲自宣读了《<浈阳水木记>的编者捏造“始祖为何瑊”的谎言》的论文,用大量史实,从所载内容、编撰时间以及作者身份等多个方面,批驳了《浈阳水木记》的真实性,可以说是言之凿凿,令人信服。大家应该还有记忆,不多赘述。可见,韩瑊为何氏始祖确实存疑。
再说何庶。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以何德宝宗长为代表,其依据之一是《中华百家姓始祖图典》(李吉主编,2000 年版)。该书载有何氏受姓始祖何庶像,和《史记》作者司马迁为何庶像的题词:“更名改姓,因避强秦,宁去侯统,甘为庶民。承先启后,继旧开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看似言而有据,但还是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主要疑点有二:
一是何庶的身世。据何德宝主编的《何氏名人录》(2001 年7 月内部印刷)第335 页载:“庐江名世系……五世祖何庶(字自修),生于公元前203 年。”也就是说,何庶是韩非的儿子。对此,广州何伯平宗长在《与德宝宗长商榷》一文中明确指出:“如果此说成立,则韩亡于公元前230 年,韩非子于公元前233 年死于秦。死去三十年的人,怎么能生出韩(何)庶这个儿子呢?!”难圆其说。另外,关于兴梅谱系记载,说何庶是韩信之子,不管是韩王韩信还是淮阴侯韩信,也都有时间错位的问题,不可信。
二是何庶像赞。在去年太湖大会上,瑞昌何金柱宗长宣读的论文《司马迁题何庶像赞真伪之辨》,分别对何庶像和赞作了逻辑严密的辩驳。
首先是书本样式不真。西汉时期的书是简牍,在竹简上画像显然不大可能。再是服饰也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
其次这篇赞也不合西汉时的文风。不说别的,仅就全文居然严格采用后世才出现的“平水韵”,其可信度便大打折扣。其人存疑,其像有假,其赞不真,说何庶是始祖,难以服众。
再说何允。持这种观点系多数,如《安徽潜山县谱首姓纪通鉴》记载:“韩王安有二子:长子曰成,次子曰允。秦灭六国后,张良乘范增劝项梁立楚后,乃劝梁立韩公子横阳君为韩王,至汉元年项羽灭成,允公虑祸及,隐匿民间,因手有字纹“何”,悟音近韩,遂改姓为何,后世居庐江。”这一观点历来多被视为正源。为正本清源,华中科技大学何存兴教授遍走全国各地,历时几十年,反复考证,数易其稿,写成了《何氏源流考》。该书得出的结论是:韩王安之子韩允为避秦难,逃往江湖,因手有何纹,遂变姓为何,即为何允。自此以后,何氏家族繁衍迁徙,分布全国各地。其证据主要来自史书及各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原始谱牒;且世系源流清晰,演变过程具体,似可信赖。该书后面,还附录了西晋司空司隶校尉崔琳为《何氏宗谱》写的序,其中说:“十一世孙(韩)安王为秦所灭,嫡子允变姓逃难,以其初生有纹在手曰“何”,因以为姓焉。自后,历汉晋以来,名公巨卿,代不乏人。”原文载浙江桐庐县高畈《桐江义门何氏宗谱》,系存兴先生亲眼所见,当为较早的史料,可信度较高。
最后说说贲偾。据说这是姒改何体系中的始祖。这种观点主要以重庆涪陵何氏宗亲会为代表。贲偾在何氏源流史上知名度不是很高,仅少数地方谱牒提及,说贲偾是禹后裔65 代孙(有的说是71 世孙),生于秦政即位之初年;其先祖懿公封于杞……简公灭国,其子禹裔窜处江南庐江河上,繁衍子孙七代至贲偾。贲偾在秦始皇26 年(刚刚统一六国)时审时度势,自动改姓,以顺应历史潮流。而改姓的方式居然与广泛流传的以河为姓惊人相同。且不说前面的衍生脉络缺乏充足的史证,也不说时间节点太理想化,单就“以河为姓”而言,就已经够牵强附会的了,所以难于服众。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韩改何流传甚广,尊奉何允为何氏受姓始祖,史料相对充足,漏洞较少,可信度较高,在没有新的确凿证据之前,可暂作定论。这既可以解释韩何音讹之说,也可印证避祸之论。
2013-5-8 二稿
何毓阳,江西瑞昌二中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