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姒改何”与“韩改何”之相同处
1、姒改何和韩改何都是黄帝的裔孙。
2、他们的先世都是国君,姒改何的先世是杞•东楼公……简公;韩改何的先世是唐叔虞……韩安王。
3、他们都是因灭国逃亡求生而改姓的。
4、他们的祖先都名何脩(修),从何脩(修)……何敞九代先祖几乎相同。
二、“姒改何”与“韩改何”的不同处
1、他们虽都是黄帝裔孙,但姒改何的裔孙从黄帝之子昌意始;韩改何的裔孙从黄帝之子玄嚣始。
2、黄帝—昌意—颛顼—骆明—鲧—禹—杞•懿公……东楼公……简公……贲偾公为禹后裔姒改何的世系;黄帝—玄嚣—乔极—帝喾……商汤……周武王……唐叔虞……韩安王为韩改何的世系。
3、《大同宗谱》总世系:黄帝—昌意—颛顼—帝喾—后稷—不窟《中华何氏源流大典(639 页)》。其它《族谱》也多是如此。这种世系错乱,以书抄书,误导后人。《史记•卷一(2 页)》记:“帝喾高辛与颛顼为族子”。 (《纲鑑•卷一》)黄帝—玄嚣—乔极—帝喾—契—昭明……天乙(商汤)。以上史书都说明,帝喾是黄帝的曾孙,玄嚣之孙,乔极之子,而不是颛顼之子。而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昌意之后裔为禹后裔姒改何;玄嚣之后裔为唐叔虞韩改何。二者不能混合一起,经渭不分。
4、姒改何和韩改何的地址、时间、背景条件不同
(A)姒改何的因素:禹后裔自懿公封于杞……简公灭国,其子禹裔窜处江南庐江河上,繁衍子孙七代至贲偾,贲偾是禹后裔65 代孙,生于秦政即位之初年,因先世自周贞定王丙申二十四年(公元前445 年),杞被楚灭,至秦政并吞六国后庚辰二十六年(前221 年),窜居江南(安徽)庐江河上,己历二百二十四年之久,遂以居地河为姓,而舍称姒姓,又谓河旁有水,无以表示人居河之义,因以人易水,乃姓何。此何氏之所自起也”。这一史实的记载,标志着:楚国灭杞,杞遂亡。失国的简公子禹裔逃于江南庐江河上栖息,居住达224 年之久,繁衍共七代人,是其自然。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消亡了祖先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此时只以一个庶民的身份立于社会,己由神裔华胄降为庶民居于此地,融汇成此地域的土著民。秦统天下,标志着数百年来,诸侯割据,形成的战乱局面己结束,一个崭新的统一国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此时在时间和空间都给贲偾带来新的机遇,他毅然而定冲破旧制度、旧观念,以所居地域地名为姓,舍去近两千年来的古老姒姓,确立新的何姓,说明贲偾是顺应其历史潮流,审时度势改姓,是秦时姓氏制度改革,姓氏合一的姓氏文化先驱者。
(B)韩改何的因素
(一)“以其初生有字纹在手曰“何”因姓焉;”
(二)“更名改姓,因避强秦;”
(三)指河水为姓;
(四)“韩”与“何”谐音,久之,改韩为何。
这四种因素都与“何”、“河”字有关,但以哪一种因素为定论,无论从《国史》、《方志》、《家谱》和世面上的诸多姓氏书中都是一个片段的,概括的叙述,对于具体时间、年代、地点、人物、时代背景与经过,都是不明确、不清晰、不详细的记述。
三、“姒改何”与“韩改何”的片段浅析
1、禹后裔姒改何的浅析:
禹后裔65 代孙贲偾以居地河为姓是历史的抉择,秦始皇统一了六雄(国),彻底摧毁了维护周王朝宗法制的重要标志姓氏制度。当新的郡县制的出现,伴随着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和姓氏二合一的改革,姓也为氏,氏也为姓,人人都有了姓,这在姓氏制度上是一大进步,萌生人民在姓氏制度上的一种自由、平等的雏形。作为战国时期先后被消亡的大大小小诸侯国,及其所封的食邑等政权,君侯贵族后裔,己由神裔华胄沦为庶人,而对祖先早在几百年前的爵禄权位名利的荣华富贵,也己经失恋消亡。杞国亡,简公弟佗奔鲁后为夏姓始祖。简公子窜居江南庐江河上,传七代,历经224年,为后来秦政姓氏制度的变革形成根基。
2、韩安王子孙改何的浅析:
如果:“以其初生有字纹在手曰:‘何’(韩允),因姓焉,说明韩改何并非“因避强秦”;如果“更名改姓, 因避强秦……。”刘向又说是:“咸阳不熄蜂火者,三月之后焉。”前者是强秦时期,后者是汉初时期,以哪个为定论?何俊新推定为汉初时期,何德宝断定为强秦时期,并称之“铁定的案”,两者不是矛与盾吗?如果“秦灭韩,韩王安子孙逃居江淮各地散居”,‘韩’与‘何’谐音,久之,韩改为何(按:‘韩’与‘何’谐音,江淮各地至今没有这种读法;只能说明当时的江淮地区己有姓何的族人了,而且还很多,韩王安子孙为了逃难,入乡随俗而己),为免有些勉强;如果以“指河避难,将错就错,改韩为河,也只能是三点水的“河”,为什么要用人可何?这足以说明韩改何时己经有姓何的族人了。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我生也晚”而显得默默无闻,但到了汉代之后,却一再被他姓和外族人所冒姓。因而,今天的何姓人,并非只有由韩姓分化而来的一个祖源,而是由多个源头汇聚形成的。所以我们要溯何姓之源,除了重视由韩姓的讹音演化而来的何姓主流,还须理清其他不容忽视的何姓异源。这说明“一姓多元”是历史的必然存在。韩庶既不能当韩改何姓的始祖,更不能称中华何姓的始祖,只能为其族系的姓始祖。况且韩瑊出生在韩庶、韩允之前,也不是韩王安的子孙。韩瑊世系繁衍了几十代人,谁能把它割断?中华历史几千年,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沧海桑田,几经演变,谁能阅尽历史群书,谁能作出“铁定案”的结论。
因此不能唯我独尊,要谦虚严谨,包容和气。相信,历史的考证,自有后来人。
四、“姒改何”与“韩改何”后的世系对比
中华何氏源流,主要有禹后裔姒改何和唐叔虞裔孙韩改何两大源流。其它30 多个同姓异源的族属,它们的世系都比较单一,各自一体,不为混乱。但唯独禹后裔贲偾以居地庐江河又以人居河之义改姒为何的世系,与唐叔虞后裔的韩改何(韩庶、韩允、韩瑊等)的世系,前后各异,中间则相同,这难道是巧合,还是人为的攀龙附凤?
重庆涪陵《何氏族谱》三卷(历代世谱)载:黄帝71 代孙贲偾生迪光。迪光生脩。脩生禧(一名成)、卓、宪。禧生清(一名果)。果生比干。比干生刚、毅、木、纳、近、仁、寿、考、万共九子。寿无后,以毅公三子显为嗣。毅生文、武、显、承、谟。显无子,以武公次子鄢为嗣。鄢生宠。宠生敞、敦。敞生灿、煜。敦生熙。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载:唐叔虞第32 代孙韩王安生韩非,非生韩庶(谱字修),修生五子:赞、成(禧)、大、业、是。成生二子果(清)、显。果生比干。比干生七子:欣、寿(涪陵《何氏族谱》亦有寿、显)、逸、尚、玄、诏、统……以下的显世系混乱,代次不明,鄢没有说是谁生的子。宠公说是景公之子。敞是谁生的也没有列出。敞:汉和帝时御史大夫,生豹。而重庆涪陵《何氏族谱》记载详细,说得清,道得明。这里,值得提出探讨的问题有:
(1)韩庶更名改姓为何修,与迪光之子何脩名字相同,可原名何脩(字道皇),西汉文帝时(前179-164)为博士,有贤声,加二千石;改名何修者,为西汉景帝时(前156-149)为江东王相,赠安都侯,他们相距20 多年。由此可以推断:原名何脩(字道皇)出生在改名何修之前;前者的子孙也相应比后者的子孙出生早,前者不存在着依附后者的子孙名望而攀龙附凤,应当说是一脉相传的,没有伪造、冒认别人的祖宗为自己的祖宗;
(2)前者何脩生子禧(一名成),后者何修之子也名成,禧生清(一名果)而成生子也名果,这难道又是巧合吗?(3)前者果生比干、比烈,后者只生子比干;前者比干生九子,而后者比干生七子,但其中都有一名叫“寿”的名字。前者寿无子,以毅之三子显为其嗣,前者毅公生显,显无子,以武公次子鄢为其嗣。鄢生宠,宠生敞、敦,敞生子灿、煜……,而后者是成公生显,却没有代次相传(记载),只是在三世和六世上落了个名。寿和显是前者的绝房,而后者的寿和显代次不明,其子孙相传不明,混乱不清。这里谨将两部谱的原文表图列出,以供广大族人对照、参考、研讨之用。
《涪陵族谱》卷三(历代世谱)11-16 页
三世祖 四世祖 五世祖
1、脩:字道皇,西汉文帝时( 前179-164)为博士,有贤声,加二千石。公曾续修禹裔所存厘公旧谱,生禧、卓、宪。(按:脩之祖贲偾是受姓始祖(一世祖),其父迪光为二世祖,脩为贲偾之孙,为三世祖)
2、禧:脩公长子,一名成。西汉景帝时为宏农都尉,后出胶东王相,生清。卓:脩公次子,西汉景帝时为太尉,生澜。宪,修公三子,西汉景帝时为承相长史。
3、清:禧公之子,一名果。西汉武帝建元时为尉史中丞,迁大中大夫。生比权、比干。澜:卓公之子,西汉武帝元光时为谒者仆射,加二千石,生比烈。
六世祖 七世祖 八世祖
4、比权:清公长子,西汉武帝时为奉车都尉。比干:清公次子,
5、毅:比干次子,西汉宣帝五凤时,为蜀郡太守。蹱脩公续修谱牒。生文、
6、武:毅公次子,字君公,蜀郡郫县人,官至郡守、刺史、司隶校尉、御字少卿,西汉武帝时为廷尉正。生九子:刚、毅、木、纳、近、仁、寿、考、万比烈:澜公之子,字勋卿,西汉武帝时官二千石,生并武、显、承、谟。寿:比干七子,为蜀郡太守,无子,以毅公第三子显为嗣。并:比烈之子,字子谦。初为长陵令,后迁陇西太守有贤声……《汉书》有传。生恹史大夫等职,为莽所杀。生况、鄢。《汉书》有传。显:毅公三子,曾出嗣寿公为子,为京辅都尉。无子,以武公次子鄢为嗣。
九世祖 十世祖 十一世祖
7、况:武公长子,仍家蜀郡郫县,生寰鄢:武公次子,隐名为孟,字出图,曾出嗣显公为子。因王莽杀其父,迁扶风平陵隐居,抱道而终,蹱毅公续修谱牒,生宠
8、寰:况公之子,东汉光武中元时(56-57 )为骑都尉。生腾。宠:鄢公之子,扶风平陵人,字天眷,为济南都尉,建武中(25-55)为千乘都尉,以病免,生敞、敦。
9、腾:寰公之子,东汉光武中元时(56-57)为大司农。生玮。敞:宠公之子,字文高。东汉和帝时侍御史,汝南太守,《汉书》有传。生灿、煜,蹱鄢公续修何氏谱牒,并于永元九年丁酉(97)刻瘗《何氏历代源流碑》于冶父(山),以垂不朽。
注:《何氏历代世谱》载:禹后裔贲偾于秦始皇庚辰二十六年(前221 年)以居地庐江河改姒为何的受姓始祖(一世祖),其子迪光为二世祖,其孙脩字道皇为三世祖。《中华何氏源流大典》主编何德宝定韩改何的受姓始祖(一世祖)为韩庶,韩庶又更名改姓为何修,与姒改何姓始祖贲偾之孙何脩同名,两者对比,韩庶改何在姒改何的第三代人(何脩)时,因此,何脩定为姒改何的第三世祖。
《中华何氏源流大典》中庐江郡何氏源流简图第(356-357 页)
一世祖 二世祖 三世祖
修(庶)公:
昙公:
修公是韩改何一世始祖,司马迁题:“更名改姓,因避强秦;宁去侯统,甘为庶民。承先启后,继旧开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修公汉景帝时为江东王相,赠安都侯,生五子:赞、成、太、业、是,均为郡吏。
成公:(庶公子)
任胶东相,名列汉代先贤名录。生二子:果、显。
果公:汉武帝时文学博士,与相如同使西巴蜀有功,历任太中太夫、封平阳侯、食邑壹万户。生子:比干。
显公:
四世祖 五世祖 六世祖
比干公:(从庶公字起)
比干公为何姓四世祖,平陵人,历任廷尉正、丹阳都尉,淮汝号曰:何公,是何氏族谱中的重要人物。宣帝时拜谏议大夫,食邑八千五百户。列汉代先贤名录。生七子:欣、寿、逸、尚、玄、诏、统。
欣:汉元帝时官御史大夫。
寿:名列先贤传,大司农。
逸:迁豫章。(今南昌)
尚:迁蜀郡隐德。
玄:迁蜀郡。
诏:迁上谷。
统:迁扶风,官庐江刺史。
七兄弟均为比干。(胄)公子,时号为“何氏七龙”。
武:西汉封氾乡侯。
嘉:汉城帝时为庐江长史。
况:汉元始四年嗣赠为侯。
显:京辅都尉。
七世祖 八世祖 九世祖
景:嘉公之子,西汉辅郡长史,后失纪。
鄢:汉光禄大夫。
伟:敞之子,青州刺史,平阳侯。
熙:历官司隶校尉大司农,车骑将军,名列先贤传。
宠:汉建始十三年封平始侯。景公之子。
韶:伟公子,东汉河南尹。
政:熙公之子,生平待考。
斌:韶公之子,东汉吴郡太守,封关内侯。生四子:腾、议、让、他。
敞:汉和帝时御史大夫。生子豹
何德宝注:此表根据《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世系表,参照《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史料列表。
(按:此表代次不明,世系混乱。三世祖里有显,六世祖里又有显,是同一个人还是另一个人?五世祖里的武没有生父,也没有生子。六世祖里有嘉、况、显,都没有生父。显如果是成公之子,也不能排在六世祖之列,只能排在四世祖之列。七世祖里的鄢没有生父,也没有生子。八世祖的熙没有生父。九世祖的敞没有生父。)
在姓氏文化的领域中,何姓是一个多元化的姓,并且是一个多种记载而又多争论的一个姓。其出于夏禹世系之后的原名何脩与源出韩王安裔孙的韩庶改何修的世系九代(何修—何敞),几乎相同。两者谁对谁错,谁攀龙附凤,谁“嫁接”谁?本应是不言而喻的。但有人以己是而人非,以己正而他庶之论,妄加指责和评说:什么“伪造”、“嫁接”、“狂猜”、“拼凑”“杜撰”等,都是不利于求真考实的。
五、韩、何出现混乱和以讹传讹的因素
其一,缺乏源流史料。中国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演变,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秦汉三国,战乱灾害;唐、宋、元、明、清先盛而后衰。春秋迭更,时代变迁,兵燹灾祸,致使许多典籍、谱牒遭受时空的腐蚀,人为的焚毁,而残缺不齐,能保存下来的甚微,后世修谱和编者诸多是没有完整的真实的历史世系资料,多是以书抄书,甚至是凭口耳相传,采录记载。
《史记•陈杞世家》言:“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杞国其实就是一个小县,只是封它为禹后裔奉祀其先祖的一个安身之地。在诸侯争夺之间,屡受欺辱、侵犯,如(前719 年)莒人伐杞,取牟娄。(前710 年)鲁入杞,杞遂微弱,(前633 年)东楼公15 世孙桓公“往朝于鲁,用夷礼,杞本伯爵,不书伯而书子,盖以杞小而入夷也。特别是楚灭杞后,作为国君侯的后裔,已由神裔华胄降为庶民,国亡人散。后来写史记的文人学者,确实感到“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因此,从杞简公以上有史书可查,杞简公以下就没有史书记载了。
但有谱牒续修,传承后人,而上下对照:年代、时间、繁衍代数、居住地域、事物发展都在情理之中。楚灭杞(前445年)自简公子禹裔窜处江南庐江居住,经历224 年繁衍子孙七代,是完全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何氏出自姒姓,是历史的真实存在,以居住地河为姓,又以河旁有水,无以表示人居之义,因此以人易水,乃姓何,是有根基的,不是偶然的事,是顺其自然的事。
其二,受封建社会的宗法制、门阀制的影响。为了扬名声,显祖宗而攀龙附凤,以求仕途或显荣耀,冒认历史上的高官、名人为自己的祖先。袁世凯想当皇帝,就出现过这样的丑事,但真的说不假,假的说不真,事实胜于雄辩,纸是包不住火的。
其三,自我同化合归。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历代战乱,天灾人祸,人口迁徙,时而有之。特别是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一炬阿房宫,元末的战乱,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清末的八国联军侵犯中国,英、法侵略者火烧园明园;解放后的“破四旧”,损失烧毁的历史书籍(谱书)知多少?人口的动荡或迁徙知多少?《涪陵何氏族谱》载:入蜀始祖何德明。原名盛字师发,其父祥公生九子:圣、贤、英、哲、邦、国、隆、盛、光。为元末战乱,各奔东西逃生,圣举家湖南岳州巴陵县大桥;贤分迁湖北汉阳沔阳州八角楼;英分迁湖南岳州府临湘县;哲分迁湖北荆州府公安县;邦分迁湖南临湘县聂家市;国分迁湖北安陵府潜江县;隆分迁湖北黄州府;盛随明玉珍从戎入蜀;光分迁湖南岳州府巴陵县大桥。他们的子孙今在何方?谁能相知、相亲、相识?他们的子孙手中谁还保存有祖先遗留下来的族谱,如果没有,处在一个人地两疏的环境里,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事业,为了躲过灾难,如果当地有同姓的达官贵人或居地众多的族人,他们就会自然顺和,随其大众、大气候、大舆论而改变自己自出的姓始祖宗。自觉不自觉的就人云亦云,同化了自己,与其当地族人同流合归了。这种错乱现象,古时有之,今时亦有之:如2006年11 月续修的《酉黔何氏宗谱》,收编了整个酉阳、黔江的两地何姓族人,还搜集了贵州、彭水等地一些族人,大小支系共340 多个。他们的姓氏始祖是韩庶(改名何修),同宗始祖是鉴图。鉴图是韩庶的次子成,成生子果(亦名鉴图),这未免依据不足;而宗谱收编的340 多个支系的族人都编归为鉴图后裔,未免有些失真。而更觉得质疑的是他们从黄帝起至今才传至129-146 代人,成了古老虎了,不符合人类繁衍的自然规律。2005 年11 月,彭水续修的《何氏宗谱》中收编100 个支系,其中包括武隆县的族人都以鉴图为始祖,据各地谱书记载,元末清初迁徙到武隆、彭水、黔江、酉阳不同宗祖的族人很多,为什么现在都统归当地族人为鉴图的后裔呢?
综上所述,何氏源流源远流长,何氏文化博大精深,历代名人贤士,特别是修谱先哲为传承何氏文化,记载世系繁衍千百年而不紊乱,记叙功臣名将,千百年而放光彩。涪陵《何氏族谱》它是一部贯通禹后裔改姒为何的源流宝典。从古而今,自三黄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西晋、东晋、南北朝;历经唐、宋、元、明、清,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相传157 代,四千七百多年,代代相传,朗如星月,而且不乏历代修谱先哲,上下传承不乱,有史书可考,有《世谱》记载。
由韩改何的族人很多,他们都尊重自己已认可的始祖,这完全是对的,是无可非议的。但不要唯我独尊,不要搞正宗与赐冒之分,不要搞《始祖论》,不要压低别人和强加于人。天下何姓出庐江,天下何姓一家人。我们研究自己的姓氏源流,(姓氏始祖的起源)。只能是求真务实,团结和谐,资源共享,共同深入,持久,耐心研究的课题,是艰巨的工作和长期的任务。须知书林浩翰,时代久远,天涯海角,望尘莫及;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知识和力量,简直是沦海一粟。我们必须集思广益,见贤思齐,博采众长,相得益彰,才能有所收效,有所提高,有所新的发现;才能达到我们正本清源和一性多元,多元同宗、同姓的目的。
2011 年7 月1日(第一稿)于居家
2013 年5 月25日(第二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略谈韩改何“始祖”的变数
下一篇:藉蕲一世祖(汶泗公即“柬五”公)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