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自韩允易韩为何,传至唐贞观(公元627-649年)时,奖公官任尚书,娶王氏生九子,分居九地,号曰九井。其长子偕公唐中宗时,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居九江,原配陈氏,生子二:贽、申;继配夏氏,生子四:巩、群、开、阜。巩公任江西玉山县令,配陈氏,生子二:景元、景亨。巩公与长子景元迁居瀼溪筋竹寺宅前市,次子景亨继任玉山县令。巩公后裔于筋竹寺宅前市开基创业,族旺人兴,时范姓人家暗使人趁晚将荷花放置于槐树杪上(当时瀼河流经范家铺时北岸有一老槐树,处在范泽芬的家门外,至今有人称有槐树荡之名),以童谣“……槐树杪上开荷花,天子出在姓何家”,致使景元公孙伯滨公因避祸迁水陆库头,至祖瑀又迁大店,景元公二十二代孙彦道公的后裔为守祖墓(偕公墓在筋竹寺桃花山),复迁瀼溪筋竹寺宅前市居住。自巩公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傍山临水的何家湾被择定为开基发祥之地,东与九峰山碧翠相连,南承石马山西来之灵气,西润清湓瀼溪之灵泉;北纳秦山之神秀。东西两座引山似胳膊怀抱着村庄。清澈的小河,水美鱼肥;汛期冲积而成的潮洲,是丰产的粮仓。祖辈们筑堤防洪,修堰防旱,引渠排涝,潮沙洲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沃野,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稻花飘香。村四周的五垴、六坡、四洼、二垅在先辈的手里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或种上了树竹、或辟为麻园、菜圃。因土质的特殊,苧麻的产量高和质量优。当年吴城的客商上门求购是络绎不绝。衣食的丰余,为阖族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财富。 “金盆嫁女”的传说至今妇孺皆知。“金盆嫁”位于下湾风水塘出口处堰沟外,时铉公有女妙贞适胡,备办了全副嫁妆陪嫁,(全副嫁妆,是娘家将女嫁到男方一生的所需用品)时有一细心看客,仅发现油灯盏中少了一根灯拔,太婆随即从自己的发髻上摘下一颗金簪权当灯拔。迎嫁的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当时蔚为壮观。“金盆嫁女”被简称为“金盆嫁”,至今都传为美谈。
励耕的同时,尚读的祖先继续弘扬优良的家风。兴办义学、外聘良师、内严规训。如今的地名:学堂、学边、新塾、老学,似乎还透出翰墨的清香。先祖受忠公生二子,长钰公为明洪武岁贡,次子铉公明洪武癸酉科举人,洪武廿七年(公元1394年)官授福建延平府经历,为官清廉,后升至顺天府同知,政绩显著入乡贤祠。嗣后有何钰公六世孙成良、诲大良、字孝先。崇祯庚午(公元1630年),乡试见知于大主考郑道圭,拟中榜元,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江西巡抚蔡士英特属文“英等志切、坐风情、殷立雪,扫泉亭之落叶,肃迓高轩……不胜踴跃瞻企之至。”聘请大良赴白鹿洞掌教,“倡明绝学,南九佳士多游其门下,使程张不坠,终古如新者也。”遂开书院一代新风。当代有一级教授何深谋,一九五七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因中苏关系恶化赴苏进修未成而留校任教,负责组建湖南大学工程力学系,在材料力学方面颇有建树,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学术专著三本,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现有大学生六十八人,硕士研究生五人,博士研究生一人,副高级以上职称十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振奋了东山何人腾飞的翅膀,凭借着聪明与智慧,他们广开门路创业致富。
南山缓坡辟出了百亩果园,春暖花开、桃红李白 、夏梨秋桔、硕果累累。古塘垅和油榨垅的阳坡各建有一座中型养猪场,产值超百万元。猪场下利用泉水建有四十多亩的水面养殖场,猪粪成为鹅鸭鱼虾的好饲料。为了便于机械化种田,又将原来高低不平的潮洲平整为标准的机耕田。在经商的大潮中,他们又乘势而上,小老板经营灵活、财富日增。大中型客货营运车十二辆,新农村的建设改变了东山何庄的旧貌,高楼新房、窗明几亮。闭路电视,宽带网络、自来水、太阳能走进了农家,但也有许多人纷纷从农村走向城市。
物质财富的丰硕,更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敦厚,乡风淳朴,励耕重智的优良传统,正在发扬光大。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继续改善环境势在必行。完善退耕还林工程,营造青山绿水的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或栽树、或种茶桐、或植竹,绿色银行的建成,还得依靠合族人形成共识下的艰辛努力。
祖德彪炳辉日月,风范与进仰后昆。前辈已有浓笔重彩的篇章,展望未来,斯地、斯人、斯德,定会在承前启后历史进程中,呈现出更加绚丽辉煌的画卷。
附:东山何氏宗祠简介
唐中宗时,何偕公自金陵迁居九江,其长子巩公卜居瀼溪筋竹寺宅前市,开基兴业,并曾修建祖祠。祖祠位于现在范镇镇政府办公楼西侧,文化站后面。虽时过境迁,人们依然称之为何家祠,因年代久远,建造的时间、结构、规模无从考证。
约公元一二七零年,彦道公自大店复迁县市东街。其次子志统公又迁筋竹寺后,再迁东山庄。由于人丁兴旺,遂构建祖祠。承南山之灵气,迎西来碧水之清泉,立祖祠于现在下湾。祖德庇荫、人口遽增,屋宇广布。人们开始卜居外迁,有漳湖坂、龙井寺、下潮山、李瑛、松南、九江城内等。本庄内移居有社林下、油榨垅、塝上、港下坪、王近邻。为了缅怀先祖功德、敦亲睦族,留居在东山何庄的三五两房嗣孙,合族商议,又择定于社林下新建祖祠。其始约清乾隆年间,规模较小。隐约从长者的模糊记忆中,整体祠堂长约四丈、宽三丈,一进三间,座南朝北,三方砖墙,前为雕花框栏屏壁,中为厅堂,左右两侧是厢房,堂屋中间有石池天井,厅堂上首是神龛。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扩建祖祠成为东山何庄阖族的共同愿望。公推何咸臻为首事,成立了筹建小组。族人积极响应,踴跃集资捐款、出工筹料。祖厅一进三重,长九丈、宽三丈,前重下左右两侧为厢房,二楼为戏台,中重有二口天井,左右各四根大木柱,后重为神龛和香炉、祭祀的案台。一九四七年八月奠基开工,一九四八年底竣工。此祠堂于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时被拆毁。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缅怀祖先,传承宗族美德,这更激发了东山何庄人再建祖祠的热情。东山何四个村民小组一致推荐何庆远为建祠主持人。庆远对筹建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和安排,于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二日动工。第一步先建后重,主要砖木材料取之于十二、十五两个村民小组先前共建的仓库(拆除),加之村民自筹的材料,于该年底后重完工。二零零零年春末又由族人按户和人丁集资,由匠师何庆来承包,完成了前重的建造。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延致二零零二年春。又有热心者的倡议,公推何庆永为主持,又筹资。中重该年底告竣,先后用了四年时间建成了现在的何氏宗祠。
新的宗祠,基本延袭了一九四七年修建宗祠的布局。材料上采用了砖木加混凝土结构。长九点九九丈、宽三点一三丈,坐南朝北。厅前十一级石阶,沿阶拾级而上,大门上方“何氏祖祠”四个隶书大字端庄秀丽。登门入前重,左右两侧是厢房,二楼是节庆期间集会唱戏的舞台。中重两侧是斜坡状的过道,与前后重相接处各有一口天井。天井的四角各立一根水泥大柱,承接前后重梁架的支撑。利用天井增加了室内的亮度,又拓宽了建筑空间,同时大柱又给民间狮龙灯舞提供了特定的条件。后重是神龛,上面供奉着万春公、彭氏太婆、孟富公、张氏太婆四尊神像。神像后供奉着自偕公为一世祖及后已逝的东山何姓祖先神主位。神龛的两侧书写有“怡善家风千秋炳蔚,庐江祖德万代隆昌”,横批是“光前裕后”。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太公太婆的生日,进香供神者络绎不绝,边炮声不断。人们在缅怀、纪念先祖的同时,更祈求赐福后裔人丁兴旺、事业昌盛,诚如对联中的愿景,福荫永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毛家垅庄——彦道公后裔
下一篇:北山何庄——彦道公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