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何氏宗谱 > 源流 > 正文
关于何姓的真正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02 20:41:07      发布人:何刘鑫      作者:何光训      评论: 0     浏览次数:

何姓改姓原因及世系重考,这是颠覆性的大问题,没多少人敢触动,但我相信在新的资料证据及逻辑推理下,智者会越来越多,真理会越辩越明。荆棘重重,任重道远。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韩国灭亡后,秦国将韩王安及子孙虏至咸阳,后远迁(子孙留下),软禁于陈县(今河南淮阳),并给予宽厚的待遇。韩国贵族(韩氏为主的)被迁徙到下邑(今安徽砀山)或扶风。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记载:“十七年,攻韩……廿年,韩王居团山(郢陈)。廿一年,韩王死。”秦王政廿一年,即公元前226年。由此可见,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6年,秦国没有诛杀韩王安,而是将他囚禁在陈县(过了两年多,由于荆轲刺秦王等原因,把韩王安迁离了韩国),还给予宽厚待遇。其于公元前226年因新郑的旧贵族谋反受牵连而被杀。真实的历史,除了韩王安以外,秦国并没有诛杀韩氏族人(这从秦国重用韩氏人及后来的韩成、韩王信、淮阴侯韩信等看出)。因此,延续近2200年左右的“避秦改何”说,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解释为避“项羽杀韩成后许导致的灭族之祸”,还可以解通。【按:横阳君韩成因助项梁反秦,被封为“韩王”,后因张良投助刘邦,项羽迁怒韩成,以没有军功之罪名所杀,后以郑昌代之。刘邦所封“韩王”,乃韩王信,后被逼而投靠匈奴,最终被汉将柴武在参合阵前斩杀,子孙后归汉,今之韩氏,主流后裔多记为韩王信后。证据在《史记.韩氏家》及其他相关文章里。】
        韩国的灭亡及后来的“复国”是个节点,在这前后时期,衍生了新的姓氏“何”(今之考古发现、先秦诸子百家及所有典籍中出现的何,没有一个义项是与姓有关的)。各拉各的弦,各唱各的调,很多能“自圆其说”的改姓来源说,虽说看似“合理”,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些载记及解释都是欺世盗名的后人所补,因此变成诡辩的强盗逻辑,无中生有,漏洞百出,很多“谬说”一直混淆视听,忽悠后人。关于何姓,一般姓氏专著及谱载,来源时间多解释为出现于秦或汉初(某些神话“始祖”瞎扯谱除外),但是怎样来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寻找“何氏”的真正来源,打开尘封千年的演变史实。
        考史,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有四个“韩国”。第一个韩国是成王弟弟姬叔韩的封地,地点在今山西运城,也有说在今陕西区域;第二个韩国是武王弟弟封国,具体名字目前无考,地点在今河北区域,与燕国、唐(晋)国一样,防卫北方,巩固京师的;第三个韩国是周宣王时期在第二个的基础上设立分封的,《诗经》里面提到的韩侯国,指的就是这个韩国,后来区域扩大,族众有迁徙东北的,后进入朝鲜半岛,慢慢历史中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大韩民国;第四个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韩国,即何姓的上源族系。具体与何姓有关联的,是第一个和第四个韩国,可称为“前韩”和“后韩”。
        承上所述,第一个韩国是周武王庶子姬叔韩的封国。【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傳》:“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其中的“韩”,属于姬姓韩氏。】西周初,周成王四年(壬寅,前1039),成王封武王之庶子于韩原(今山西运城河津市东北),受命韩侯,立为韩侯国,国民与贞人“何”(管祭祀的巫师歌者或军队里的战士)有关。“殷商”甲骨文卜辞里的“五族戍”之一的“何族”,应该就是周王室的近族,后来就成为“前韩”的主体民众。只是这些民众没有姓,而以“名”(氏)的形式聚居而繁衍生息罢了。按今日之姓氏研究共识观点,非帝王及贵族的真正姓名连用是秦汉才有的。【按:“姓”和“氏”在秦汉之前是分开的,“姓”是姓,“氏”是氏,“姓”的地位要高于“氏”,很多人在阅读古籍时,经常会看到“姬姓鲁氏”等类似的记载,这就是因为“姓”和“氏”分开了。秦汉以后,姓氏合二为一,不再做单独的区分,据《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姓”与“氏”的区别了,统称为“姓氏”。】因此,这些民众只有名,即“何”作为标志,他们属于姬姓主子的附庸奴隶,也许叫“姬何”,或者叫“韩何”,即某一族人。晋国灭了“前韩”(“前韩”灭亡,韩国姬姓子孙以国为姓,成为今韩氏的另一来源,但世系断代无记不可考,不是主流载记),姬万是立了大功的,因此又被封在“韩原”(小宗代替小宗),韩原就是前韩区域,后来改“韩姓”(大夫不祖诸侯制),虽为以地名改姓,但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因为前面就有“韩国”的“韩”这个现成的字。在姓和氏分列载记的先秦时代,韩姓一直以“姬姓韩氏”的表述载于史书。后来韩万后裔韩虔建立的“韩国”(三家分晋后),即“后韩”,虽韩姓正式以“大宗”的姓氏源流出现,但本质上还是出自姬姓的。“后韩国”统治下,也有(延续)很多“姬何”、“韩何”或“姬姓何氏”、“韩姓何氏”奴隶,这些奴隶,属于没有姓的但延续“何族”血缘的贱民(《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先秦)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一直延续且名“何”的奴隶,潜意识里已经把名“何”或“韩姓何氏”当作姓(氏)了,其繁衍遍及韩国各地(或者以某地为主,类似今天的少数民族,其实他们没有姓,姓都是有功而“赐姓”或随主子及别姓而改,甚至自发的自命“姓”),也迁徙分散到其他如江淮区域,形成早期“何”姓的社会根基及影响规模,虽没有得到统治阶级认可,其实已自发地以“何”为姓了。“姬-韩-何”的姓源即来源于这样的演变规律和史实。因此,当韩允避项羽杀韩成之祸,隐匿民间,入古舒县(今庐江县区域),流落“江胡”(秦时在今长江至巢湖之间有个“江胡郡”)而改“何允”的时候,表面是“韩何”同音的音变,其实是随“何族”后裔之“何”而改“何”的,因为“韩姓何氏”,本源就是同姓,就是一家。韩允顺理成章的改“何”,正式地把何确定为名正言顺的新的姓氏,除了保命,暗示和衷共济,同甘共苦,收买人心。其由贵而贱的自贬身份,就不会给当权统治者造成什么麻烦,也没有人会去深究他的何去何从。这些“何族”后裔,原来一直没有姓或不被认可,后来见他们主子(韩氏贵族)改姓“何”了,就理直气壮地跟着姓何,以何为荣,光耀何氏。最早改何主体并确定应该是韩允一支韩氏为主,其他随何而改的也有,因为何的深层含义,可喻指人丁兴旺,繁荣昌盛。这就能解释汉朝(初)几代为什么有那么多何姓名人载于史书而籍贯不一,同时解释先秦没有何姓但快速壮大而繁衍的原因。早期改何,因是家族秘密,除了少数内部人外,不敢对外公开,应该是韩允何允名共用,韩隆何隆名共用,到韩骘时,单用何骘为名,因此,何氏最早期的谱《何氏家传》,是以何骘公为一世祖,类推何比干就是六世祖。
        韩允改何允,除了与商周延续到秦末汉初的“何族”“韩姓何氏”或何新的寓意“人丁兴旺”有关,还应该与“何”字原始的“肩扛劳动工具或戈这一兵器”的另一字源意有关(《说文解字》:何,担也。有负担、承担的意思),当韩允避“项羽”祸时,除了贱化与“何族”之“何”同类外,应该是虔诚地在某一区域劳作,以“何”为姓,隐含着忍辱负重的“东山再起”的使命,随时为复国作准备,但后来的客观历史表明,这一愿望无法实现。可是韩姓何族奋斗的历史没有停止,只是用不同的形式而熠熠生辉。
         至于后来谱载改何原因如“手纹改何”说,那是延续《史记》中关于唐叔虞“虞”字来源的神话说,不足为信;“指河为姓”说,来源于《世本》里面关于“河宗氏”、“有河氏”的载记,属于望文生义的附会,也不可信;“居庐江河干有感情的易何说”,那是对“指河为姓说”的剽窃改编,纯属盗袭,更不可信。其他如“韩信改何”说,以“寒”喻“韩”说等,虽都能“自圆其说”,但只要一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那全是无中生有的自欺欺人的瞎扯。
        由于对于“韩改何”真正来源的不清楚,历代以来,就造成各种版本五花八门的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胡说八道改姓说。韩氏改何氏,除了韩允一支外,其他韩氏贵族也应该有(但不是明清才有的“何瑊”谱来源的那种瞎编乱扯),当然,“何族”后裔的随何姓何也有,这就是早期何氏来源的多元,同时也繁衍了很多早期名人。作为王室贵胄的韩允一支,应该是主流,这有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国史载记及《何氏家传》所证(西晋司隶校尉崔林287年撰云:“勅旨俾臣权修谱事,臣观在廷群臣,所进先世名贤事迹,独何氏家传其先本姬姓,唐叔虞之嫡胤,周武王之裔绪,实王室之贵胄也。至九世孙万以子爵封韩原,因以韩为姓,谥曰:武,是为韩武子。下至景侯虔,受王命为诸侯,十一世孙,安王为秦所灭,嫡子允,变姓逃难,以其初生有纹在手曰:何,因以为姓焉。”大唐朝奉大夫行秘书正事汪行忠697年撰说:“何氏原本姬姓,唐叔虞之后,成王同母弟实武王之嫡,胤周室之贵胄也。至九世孙万以子爵封韩原,遂以韩为姓。下至景侯虔,受王命为韩侯,又十一世为强秦所并,除其国而置颍川郡。有安王之子允,遁身以避秦难,因改其姓为姓焉。”),何允作为何氏始祖,这是官方承认的,也是当时所有何姓人的共识,并不是明清时期才编造而要越俎代庖标榜“正宗”的异端邪说(当然,这一时期的族谱因与“门阀制度”有关,载记有吹嘘及瞎编成分,肯定有水分,某些内容需继续考证而修正)。后来的其他支系如“西域”(西城)何氏、少数民族改何氏等,因无正史载记其真正来源,为了不“断代”的虚荣面子,所以就全统归于何允名下,归于“庐江何氏”,弄出很多是似而非的乱象(南宋浙江名人何梦桂的《何氏谱序》,始祖是何允,元朝很多何氏谱序,亦是如此。明中叶及清以后出现的自编或“谱匠”闭门造车的假谱假始祖,不在讨论范畴)。
        回归本源,由于不理解真正的何氏来源,最早何氏就出现同名同姓问题:如两个“何显”,两个“何敞”,这应该属于何允后裔或不同韩改何及“何族”后裔支系的直系,只是族谱(早期没有族谱或佚失)没有明确记载罢了。但这些在汉代史书中都有载记,后世族谱分不清楚,基本全弄成同一人,就算偶有载记差异,后裔也不能理解这种伦序混淆、窜混杂糅的问题,就想当然地按旧谱载记以谱抄谱的继承,最终弄出何氏早期世系不符合繁衍规律的前后矛盾乱象,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当今最经得起文史考证的《三高堂谱》、《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及《九井堂谱》,也有这些毛病。当然,正史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某些历史也是瞎编,不可全信,如司马迁《史记》的不符合繁衍规律的帝王通天谱,就是瞎编,某些内容与《竹书纪年》、《清华简》的载记不一样,就是瞎扯。魏征《隋书》对隋炀帝“暴政”的描述,那是对李唐“仁政”顺天惠民的歌颂。张廷玉《明史》对“流寇”的诬陷,那是对清兵暴行的欲盖弥彰……)
        总之,何姓改姓原因及世系重考,这是颠覆性的大问题,没多少人敢触动,但我相信在新的资料证据及逻辑推理下,智者会越来越多,真理会越辩越明。荆棘重重,任重道远,我一直在路上,惟愿有求同存异者一起前进!


允公后裔:何光训        

相关热词搜索:何氏,源流,始祖

上一篇:读谱释怀 ——纪念《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发行一百周年
下一篇:九井何氏文史研究序